《语言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语言研究的“两个服务使命”

 
来源:语言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尹铂淳,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

曾宇琪,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化外宣。

一、引 言

语言研究不光要有本体意识,还要有强烈的为单位和社会服务的时代使命感。对语言事实的充分描写分析很有必要,但语言研究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充分铸牢语言服务意识,高度重视语言研究的“两个服务使命”——单位服务使命和社会服务使命。

首先要充分肯定并承认语言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不可取代性。语言本体研究的对象为语言的本质及其所蕴含规律,这是基础,是保障,是核心。语言本体研究是语言应用研究的支撑,倘若缺乏一定的语言本体研究基础,语言应用研究就难以做好做实。只有做足做强语言本体研究,触及语言深层,深谙语言规律后才能更好完成语言应用研究。换句话说,若缺乏语言本体研究基础和功底,研究者很难甚至不敢去担当语言研究的单位服务使命和社会服务使命。试想,倘若一名语言研究者不知道什么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同位结构、连动结构,又怎么去准确描写分析具体语料,怎么去精准定位突破口,怎么去寻找合适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怎么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单位和社会,怎么去履行语言研究的单位服务使命和社会服务使命。因此谈语言研究的“两个服务使命”的前提是夯实语言本体研究,只有将本体做好做实,才有能力去履行语言研究的“两个服务使命”。

二、高度重视语言研究的单位服务使命

有机哲学强调,客体间存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著名有机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人们不应关注客体本身,而应关注体验该客体的一系列行为过程[1]。换句话说,客体间存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这些有机联系构成了关于该客体的关系网络。只有依附于该网络,客体才有意义,因此关系网络第一性,客体第二性。在有机哲学看来,单位就是人所处的关系网络之一,人的价值并非生来就有,而是体现在整个关系网络中。换言之,我们和单位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要将自身发展有机融入单位发展之中。只有在单位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更好为单位服务,我们才能产生价值。

在夯实语言本体研究后,语言研究者还要重点关注所做研究是否能有效服务所在单位。语言研究者要强化岗位担当意识,立足于所在单位的具体岗位,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满足单位发展所需,敢于担当单位发展使命,将自身发展融入单位发展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每个单位的属性特征不同,类型不同,使命不同,语言研究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培养;科研机构的使命是做好科学研究。如果语言研究者的单位是高校,那么研究就要多围绕教学展开,要为人才培养服务,不能像科研机构一样纯粹做本体研究。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可分为双一流高校、一本高校、二本高校等;按照学科类型,可分为军事类、语言类、财经类、师范类高校等;根据隶属情况,可分为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每一类高校的使命都是不同的,语言研究者要根据所在单位属性特征,制定能有效服务所在单位的语言研究方案。

若所在单位为语言类高校,语言研究者就要高度重视语言本体研究,关注语言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引领国内语言研究。与此同时,也不能只做本体研究,还要做好翻译等语言服务研究以及教学研究。若所在单位为理工类高校,语言研究者就应积极主动为该校主流理工学科做好翻译工作以及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此外还可积极探索、精准定位这些主流理工学科与语言学科的接口,努力促成多种学科的交汇融合,形成复合型学科。若所在高校为军事类高校,语言研究者就应该紧密围绕为军服务展开相关研究工作,不应背离这一主题。首先要保障这类高校的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教学,为军事专业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其次要做好语言服务,帮助这类高校锻造领先的语言技术,搭建优质的语言资源平台,打造强大精干的语言人才队伍;最后还要精准定位这类高校的主流专业与语言学科的接口,努力促成多种学科的交汇融合,形成复合型学科。若所在单位为地方高校,在做好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外,语言研究者还要更多主动履行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差异化发展,既要关注语言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又要积极找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例如,若研究者所在单位为高校,且为地方高校,可考虑从话语角度研究该高校所在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建构是一个建构主体、城市客观情况不断互动的主观化过程,是建构主体对该城市交通、景点、基础设施、市民言谈举止、方言、小吃等各方面进行主观化的过程。该研究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所在城市形象及其话语建构渠道和方式。话语是一种由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语符形态。首先,这一部分要对所收集的话语进行描写和分析,对这些话语所折射出的所在城市形象进行总结概述。接着,基于语料去分析该城市形象建构的渠道有哪些,方式有哪些。通过话语分析所在城市形象的内涵,揭示政府、市场、媒介、公众如何影响城市形象的生成,并从社会、认知、语言规则等方面来诠释话语建构过程中语言生成者知识结构、文化模式、认知操作是如何互动并生效的。第二部分,揭示所在城市形象话语建构的既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城市形象建设除了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还兼顾着促进城市政治和文化的协调与发展,促进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在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本部分要结合实际,先对所在城市形象话语建构的问题进行揭示,如城市发展思想不明确、主题不鲜明、个性不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缺乏城市与人的情感联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应解决方案。第三部分,构建所在城市形象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交际主体在某一领域通过语言符号构建的动态变化又稳定存在的概念系统,是意识形态、发展理念、价值体系、利益诉求的外在表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要分别对所在城市形象话语体系的底层逻辑、根本任务、路径、原则等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彰显所在城市特色、能真实有效反映所在城市综合情况、能有效提升所在城市竞争力、能促进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能促使所在城市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能提升所在城市市民满意度的话语概念体系。

这样的研究大有益处,首先,是能提升所在城市的竞争力。通过城市形象的研究与塑造,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其次,能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协调发展。此外还有利于所在城市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后就像树立了一面旗帜,必然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渗透到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有利于城市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最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优化市民居住环境、交通状况、休闲设施等硬件和软件,以此提高所在城市市民满意度。

上述研究只是一个引子,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尝试用具体研究方案去说明如何从语言视角履行为本单位本地区服务这一使命。

三、高度重视语言研究的社会服务使命

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语言研究者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语言研究要切实围绕社会服务展开。

关于这方面,国家已有相关顶层设计。国家语委正式印发的《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提出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为宗旨,坚持问题驱动和需求导向,巩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推动决策咨询研究,有效提升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语言与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总体战强调全国一盘棋。疫情防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患者救治、科研攻关、物资保障、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并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在这场战役中,语言服务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这给支援武汉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难以有效沟通。这严重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48小时内,立即组织策划编写《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和《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以通俗易懂、详细实用的内容,解决了山东、湖北两地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下,迅速组成了“战疫语言服务团”,并研制了涵盖湖北9大方言片区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拥有微信版、网络版、融媒体口袋书、即时翻译软件、在线方言服务、视频软件等多种形式,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巨大能量,发挥了积极正面作用[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及时分享疫情防控现状,有效普及防控知识,了解疫情防控工作未来的计划部署,都少不了语言服务的全程参与。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受众年纪和受教育背景,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横幅、海报、街头喇叭、电视广告等多种渠道,创作出了众多符合本地特色、充分考虑受众实际情况的疫情防控宣传语。这些宣传语立意新颖、形式多元、风格迥异,群众反响好,本土化特征显著,在及时传播防控信息、有效普及防控知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语言是网络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语言大数据分析,能有效揭示语言背后的关键信息,有助于精准定位群众的核心诉求和关切点,增强疫情防控工作中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语言外译,我国及时分享了国内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动态以及防控经验,讲好了我国疫情防控故事,并针对外界对我国疫情的不实报道和不当言论进行了及时回应,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语言与扶贫

王春辉辩证探讨了语言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他认为加强国家的语言治理研究,对于语言治理和语言发展本身都大有益处,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也存在着积极意义[3]。

除了疫情防控,语言在扶贫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扶贫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事业,是一项全面且综合的任务,涉及的因素颇多。扶贫工作要注重经济因素,但不能忽视语言因素。扶贫首先要扶智,扶智应先通语。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这一举措的推行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现全面对接,语言扶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从而真正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语言扶贫是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较关键的角色,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具有较重大的意义。

一是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交际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它们基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生态环境脆弱,普通话普及率低”。普通话普及率低已成为贫困地区的“通病”,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言扶贫要教会贫困地区人们普通话,帮助他们提升交际能力,打破地域隔阂与沟通壁垒,让他们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

二是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贫困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联,贫困地区往往教育资源匮乏,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扶贫首先要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通过推广普通话,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有效摄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只有提升了受教育程度,才有可能真正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三是高度重视、合理利用普通话的文化属性,帮助贫困地区人们彻底摆脱长期贫困带来的理念束缚与精神枷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贫困导致人们理念陈旧、思想僵化,扶贫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言具有工具属性,但绝不能忽视其文化属性。普通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普通话还凝聚了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交际模式、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等。在贫困地区深度推广普通话能帮助人们彻底摆脱长期贫困带来的理念束缚与精神枷锁。

语言扶贫不光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们获得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还能有效消除他们下一代再度陷入贫困的人文诱因。建议将推广普通话列入扶贫工作议程,把普通话普及率纳入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呼吁更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到语言扶贫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三)语言与国家安全

语言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中的语言因素,充分利用语言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当代国家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内容。

国家安全离不开经济实力、军事装备、情报系统等核心要素,同时也离不开人这一基础保障,而语言正是人的认知核心组成部分。植根于心智中的语言影响着人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以及行为判断,而这些正是人作为主体保障国家安全的必备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国家安全与语言息息相关。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文化的崩塌,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衰败。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障国家安全就必须要守好语言这道闸门。近代列强在大肆侵略过程中,无一例外会选择通过语言渗透,实现文化、精神、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渗透,以侵蚀、同化和瓦解被侵略国家的语言文化,最后实现殖民该国之目的。

拥有平等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是国家安全的先决条件。历史上,不少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分裂,都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有着密切关联。语言具有强大的身份认同功能,国家本质上就是一个“语言共同体”,语言是民众的心理黏合剂,是维系民众情感的纽带,是民众身份的象征。我们要消除语言矛盾,避免语言冲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以保障国家安全。

语言能力是一种能有效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正逐步成为一种核心能力,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军事方面,无论是情报搜集、加密通讯还是军事谈判,语言能力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保障国家安全需要强大的语言能力。要高度重视语言教育,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培育更多高水平语言人才,讲好国家故事,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别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深入了解,及时做好危机预判与应对措施,以保障国家的全面安全。

(四)未来展望

在社会服务领域,我国语言研究者已经开展了非常周全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工作,接下来结合现实问题,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示语言研究的“力量”。

一是在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方面。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经验和支援,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频频“甩锅”、无端指责、恶意诽谤、污名化我国。这说明,尽管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在不断增强,但“西强我弱”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中仍然掌握着主要话语权,我国国际话语权仍处于劣势。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旨在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和认识我国,消除偏见和误解,营造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氛围,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同,有效避免被包围遏制、污名化,为国家和平发展谋取更为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在消解国家形象话语危机方面。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美国正面对“大国竞争”的新时代,并将我国明确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从政策实践角度看,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在经贸关系、台海问题、南海争端、意识形态等方面持续强化对华施压,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有所上升,一些专家和评论人士担心两国陷入“新冷战”[4]。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施行打压、遏制,对我国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坏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大国妖魔化、污名化我国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的外延已拓展至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如“中国计算机黑客威胁论”“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制造威胁论”等等,最近甚至直接盯上了一款纯娱乐性质的手机应用Tik Tok(抖音国际版),直接将其视作“国家安全隐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正如Tik 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的声明所言:“美国政府罔顾事实,不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擅自决定协议条款,甚至试图干涉私营企业之间的协商。”基于“中国威胁论”这一底层逻辑,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企图让妖魔化、污名化“逻辑自洽”“合情合理”。在大国竞争背景下,西方话语体系严重损坏了我国国家形象,我国国家形象话语危机由此产生。这些话语危机究竟存在哪些特征和表现,如何扭转局势,化危为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三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构建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消解有关中华民族的诸种争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消除世界各国争端,提升世界各国凝聚力,开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之局面。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话语是一种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形态,是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话语研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新时代背景下,话语研究不应仅“停滞”于语言学,而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关注国家战略层面的根本性核心问题,积极承担起研制服务国家战略的“话语方案”[5]。从话语角度构建两大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亟待深化。

语言服务与国家及地方战略服务契合空间广阔,实践意义强,大有可为,前途光明。上述例子只是引子,旨在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日后在这一领域还可做大文章。

四、结 语

在夯实语言本体研究基础上,语言研究者还要强化岗位担当意识,根据所在单位的属性特征,制定对应研究方案,让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单位服务。另外,语言研究者应积极主动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光荣使命,让研究成果直接有效地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服务,让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与地方发展之中,为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语言研究者的力量。

在数字化时代即将甚至已然到来的今天,仅靠个别学科点对点的接触与结合,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无法解决数字化浪潮中个人发展所面临的专业瓶颈。在这一背景下,新文科应运而生。新文科建设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和创新一招。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语言研究,意义重大,亟待深化,这应是我们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1]王寅.有机教育与语言科研[J].当代外语研究,2017(3).

[2]王莉宁.《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研制和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4).

[3]王春辉.论语言与国家治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4]赵明昊.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制衡态势论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12).

[5]尹铂淳.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义及话语建构[J].理论与当代,2020(9).

尹铂淳,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

曾宇琪,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化外宣。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网址: http://yy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2454.shtml


上一篇: 交叉学科研究视域下理论概念的移用与发展——
下一篇: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论文_肾衰宁胶囊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语言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